(1)Times Before Edmonton 到點問頓市之前的背景 7:37

Mr. Gin: 我的原籍是廣東省,台山市,白沙鎮,是一個華僑世家。曾祖父叫甄良玉,是美國華僑,到三藩市淘金的工人。後來美國排華,工人從三藩市沿太平洋北上,到西雅圖再到域多利。在域多利打工,年老囘中國,讓兩個兒子來加拿大。大兒子叫甄永鑑 ,二兒子叫甄永崧。我祖父就是他的大兒子,甄永鑑。他來到卑詩省不久就轉到點問頓。他很早就來到點問頓。

他在現在的Jasper Ave 和98街對面,麥當勞酒店附近開洗衣店。當時的唐人街在97街,他的店在98街,靠近唐人街。他在日戰期間,1944年去世,葬在97街的畢珠綱墳場。我父親後來也來到點問頓,他叫甄景煇,他還有個兄長,叫甄毓新。

我父親開始替人打工,後來開了一間Gin’s Grocery.是位於95街夾102 Ave。1973年離世,也是安葬在97街124 Ave 的畢珠綱墳場。

我在1950年來加拿大,1950年11月1日到點問頓,當時還不到十八嵗,如果超十八嵗就不可能來加拿大了。當時法例規定未滿18嵗的未婚子女才可以批准團聚移民。我是12月20日滿十八。我11月1日就抵達。馬上要到十八嵗,還有一個多月就超齡了。

童年在鄉下長大,因爲是華僑世家,算是中等小康之家。抗日戰爭時,日子變得十分艱苦。華僑尤其艱苦。我們算是能上學讀書,戰爭勝利後,我就到廣州讀書。當年我約是十四嵗左右。

我在廣州讀書,現在這個學校已不存在。當時叫國民大學。1949年,我在那裏高中畢業。1950年進入大學,沒多久就來到加拿大,當時在大學念書還不到一年。

打仗的日子是很艱苦的,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日本人的殘忍手段。

Vivian Wen:你小時候有逃難躲日本人嗎?

Mr. Gin:有逃躲過日本人。

VW:他們打到台山,對嗎?

Mr. Gin:對,他們進入了台山。有一次我們躲日本人,我們台山市早于1918年前就有火車路和公路通行了,我們預計日本人從台山城到白沙鎭將由火車或公路來,故此我們躲在山上,誰知他們却從山路經過,如果我們留在家裏反而不會遇上他們,因爲他們沒有進村。那時候我還很小。白沙本來是一個小鎭而已,但曾被日本飛機轟炸了三次。

(2) 對點問頓的第一印象 Early Days Edmonton          10:11

Mr. Gin: 我剛到點問頓時,第一個感覺是這裏很荒涼。大街上沒幾個人,也沒有高樓大廈。我來自廣州和香港,那裏是人山人海,高樓林立。想像著來到金山,一定比廣州和香港更繁華,誰知道,到了才知道,這裏連車都不多,大街上找不到人。

VW:那時候,金山指的是美國還是加拿大也被稱爲金山?

Mr. Gin:金山,原來指的是美國,因爲第一批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來淘金的。當時三藩市發現了金礦。於是美國被稱爲金山。後來延申到加拿大也叫金山,我們家鄉的人稱到美加謀生為過金山。我們家鄉人,不是來美洲,就是下南洋,稱爲去州府。金山的由來就是這樣的。

WL:您來到的時候是幫您父親做生意,對嗎?

Mr. Gin:我剛到的時候,父親還在幫別人打工,我也是替別人打工。我1950年11月1日來到點問頓,11月3日就開始工作了。我是比較幸運,我幫親戚打工,親戚身體不好,不能料理生意,我就幫忙收錢。我一句英文都不會,硬著頭皮幹。厨房全是唐人,餐廳全是西妹,侍應把數目字寫在單上,我就按數字收錢。在這餐廳工作了三年,後來業主把餐廳買下來了。我又去了別處打工。大概又做了兩年。那

位業主的餐廳經營不下去,因爲他是西人,也不是從事餐飲業。我回頭把他的餐館買下來。自己開始做生意。

WL:剛剛開始做生意,會不會很艱難?

Mr. Gin:當時做生意是挺艱難的。當時很少是一人能經營一間餐館,他們通常會“逗拳頭”。三四人或者四五人一起合作經營一間餐館。有人負責後厨,有人負責樓面,幾個人什麽都包攬了。生意也不大,員工超過二十個的餐館已經算是大餐館了,也有獨自經營的。

VW:當時的唐餐館基本由兄弟和同鄉合夥經營嗎?

Mr. Gin:對,大家合夥。

VW:大家合夥也各自承擔工作,一起出錢出力,是嗎?

Mr. Gin:是的,和兄弟和家人或朋友,幾個人一起合作經營一間餐館。以前經營一家餐館,房租占了收入的三分之一,燈油火蠟佔三分之一,工錢佔三分之一。利潤約爲百分之十。幾個人合夥,三分之一的工資已經是他們的收入,能拿一份人工加上十分利錢。做生意比起打工,還是好些,也不怕失業。所以很多人選擇做生意的。

VW:當時唐餐館多嗎?

Mr. Gin:很多。當時唐餐館的主要客人不是唐人,我們是賺西人的錢。當時的餐館叫雜碎舘。老番風格的唐餐,不是正式的唐餐,大都是唐西餐兼備。沒有唐人光顧,如果有唐人來,都不收錢。

後來做雜貨店,也不是做唐人生意,也是做西人生意。後來餐館經營得太辛苦,就轉行做了雜貨。60年代到90年代,雜貨店最熱門,很多人都轉行做雜貨。經營餐館的少了。點問頓那時候成立了雜貨商會。全盛時候,點問頓有173間雜貨店。

VW:您爺爺是經營洗衣舖,您有沒有繼承他的生意?

Mr. Gin:我來到的時候,洗衣生意已經算式微了,沒剩下幾間店了。大概只有十間、八間左右。抗戰勝利後出來的人,已沒有人做洗衣店。還有,老華僑在經營時,都是用手洗,不是機器洗。

(3)Story of Dramatic Club當時年青人有什麽娛樂呢?      07:51

WL:除了工作,你們還有什麽娛樂可以輕鬆一下?

Mr. Gin:以前華人沒什麼娛樂,60年前,所謂唐人街,其實是賭館,門前做些雜貨等小生意,裡面全都在賭博。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很多年。所以唐人的娛樂就是賭博。警世鐘劇社,大家來玩音樂,就是正當的娛樂了。不然在唐人街,只能去賭博。

VW:警世鐘劇社的來源是怎様的?

Mr. Gin:警世鐘劇社之成立是因為有一班喜歡玩音樂的人,在那兒消遣,玩玩音樂,唱唱歌。直到1917年,國內袁世凱復闢,北伐戰爭開始,孫中山先生派遣林森先生來海外籌款。後來蔣介石是軍事委員長。林森是國會主席,當時林森先生受孫中山先生委託,來南北美洲籌款。當時點問頓華人響應籌款。 考慮到上門籌款成效不高,不如演一場戲,來一次大籌款。那一年籌款北伐,相當成功。林森先生把這個劇社命名為警世鐘。還寫了一副對聯“警起冥頑頻喧暮鼓,世除魔孽迭敲晨鐘。”贈送劇社。 從那時起,警世鐘劇社成立,是點問頓的第一個華人社團。那時候還沒有姓氏社團,只有一個警世鐘發起籌款。警世鐘1917年成立,12年後1929年,中華會館才成立。成立初期,還不叫中華會館,是叫“華僑公所”。

華僑公所的創立人,基本來自警世鐘劇社,因為警世鐘是個劇社,大家覺得劇社不能領導華僑社團,於是成立了華僑公所。

我在1950年來到點問頓,華僑公所刚巧在年末選舉,我11月到來,他們選我當文書,我不知天高地厚,接受了這個職務,直到54年。後來覺得華僑公所這個名字不大恰當,因為我們都已經入籍,不是華僑,算是加拿大人。溫哥華哪兒有中華會館,不如我們也改叫“中華會館”好了。就在54 至55年左右,更改了名字從華僑公所變成中華會館。這就是中華會館的由來。

(4)Overseas Marriage 海外婚姻 5:46

VW:是否娶了太太就不用讓人洗衣啦?

Mr. Gin:我們來的時候,未成年,沒結婚,未滿18歲。當時來加拿大很不容易,不像現在。在香港移民局,審批得很嚴格,可能對華人多少有些歧視。他們說我們肚子裡有寄生蟲,也要照肺。要向他們購買驅蟲藥,我當時也有買他們的藥,但我沒有吃,大家其實都不吃那些藥,因為吃了會肚瀉得很厲害。只要向他們付錢就算了,他們也說,只要付了銭就可以了。

那时時候我們還要照骨,我們有些人申請了一年、兩年,甚至五、六年,移民局才讓他們去照骨,照肩上這個位置。照了以後,有的批准了可以過來,有的沒有批。

當初來到到時候,溫哥華中華會館是總會,會長叫黃文譜,曾經10次上京請願,從51年開始請願,抗議說這樣檢查骨骼,不準確。政府說準確度為75%,但其餘的25%怎麼辦?豈非很冤枉?黃文譜上京請願後,到國會爭取,最終這個條例廢除了。那時候規定十八歲以下未婚子女可以團聚。隔年,黃文譜再上京請願爭取到未婚子女年齡延至21歲,後來繼續再爭取到25歲。

那時候,大家都回中國娶妻,把妻子帶來加拿大。後來,大家覺得回國得花很多錢,而且要工作,返鄉回來之後,也可能工作保不住。政府允許申請妻子過來,那

時候稱為“過埠新娘”,不用跑回中國,就把妻子擔保來。直到62年,開始批准親屬技術移民到來,那時候開始,從東南亞等地,很多華僑開始紛紛到來。

(5)參與社团活動 Community Services 26:05

Mr. Gin: 我在這裏參加了很多社團,不但參加還是很多社團的始創人之一。

我剛來加拿大,加入了中華會館和警世鐘劇社。1947年華人才獲資格加入加拿大籍。之前的華人,縱然在加拿大出生,也不能加入加拿大籍。1947年,加拿大國會才通過批准華人加入加拿大籍。老華僑在48年開始辦入籍手續。

第一批申請團聚的子女是1949年來到的。據我所知,1949年成功申請來點問頓的總人數才十九個。我是1950年來的,當年到達的人有五十多個。在51、52年來的人數最多。

當年華僑公社和警世鐘每兩年選舉,我來那年剛好碰到12月的選舉,被選做負責文書工作。當年的組織裏都是老華僑,只有我一個年輕人。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年輕人進來中華會館。當時社團内都是老華僑,也都是國民黨人,只有我沒加入國民黨。他們對我的印象不錯。

我剛來加拿大,什麽也不懂,也剛從學校畢業,不知天高地厚。幸運的是大家對我很好,都願意幫忙。像洪門的兄弟,知道我沒有國民黨背景,對我也很好。

1951年我創立了一個“點問頓華人青年團”,聯絡抗戰勝利後來加拿大的華人。當年辦得有聲有色。我們編印特刊,用手刻板,用油印機印刷。出版了好幾份特刊。大家踴躍參加。

四年後,因爲國共兩黨爭鬥激烈,青年團也分裂為兩派,有的親中,有的親台,最終分裂為兩個社。我兩邊都沒去,避免夾在爭鬥之間。

後來,我又成立了“先驅文娛社”,加西的卑詩省,阿爾伯塔省,薩斯卡通省和曼尼托巴省,不少這四個省份的知識分子都參加該社。

我們剛到加拿大時,有許多困難,什麽都不懂,老華僑歧視我們,叫我們“共產仔”,因爲49、50年是中國剛有共產黨執政。他們動輒叫我們“共產仔” 說我們好逸惡勞,沒有作爲,只想共人資產。

老華僑還在報紙刊登文章,攻擊我們當年的新移民。新移民不服氣,也登報紙還擊。

所以我們聯絡了知識分子,組織“先驅文娛通訊社”。大家用筆名或真名在《大漢公報》、《僑聲日報》、《新民國日報》等寫通訊稿、寫詩或唱和,發展得很好。

1962年,當年我經營雜貨店,組織同業創立“點問頓華人雜貨商會”。當時點問頓的大公司營業到傍晚六點,周三、周六只開半天。當年的市長想把商店營業時間的控制權交給商户,自己決定營業時間,或周末是否營業,是否每天營業,是否晚上營業到六點。

我們經營雜貨店的是在商店關門之後才能做一點點生意。如果商店延長營業或每天都開門,對小雜貨店的影響很大。所以我們成立這個會(點問頓華人雜貨商會),到市政會和他們力爭。

因爲成立了商會,力量集中,很多大公司找我們幫他們買貨。抽出幾個百分點,給我們做會費。當時有個Sun Beam麵包店,他們來和我們商量,製作一款麵包叫做Golden Loaf, 這個產品是我們華人雜貨商會開發的,銷量相當好。賺了不少錢。雜貨鋪銷售這種麵包,每賣出一條,我們商會給他們算上3分銭的利息,生意好的雜貨,每個月能拿到一百多塊錢。當時雜貨鋪的收入相當好。到了80年代,我們買了個實業做會址,有一間店舖經營雜貨,一間店舖做餐館。那餐館曾經幾度轉手,當時由一個西人經營,他其實不是做餐館的,是做賊,餐館用來存放贓物。後來被警察逮捕了,警察來搜尋贓物,把餐館拆了,地板天花都撬開來找贓物。拆成這樣,我們沒辦法把餐館租出去,就沒有錢繳地稅。當時大公司開始進入點問頓,雜貨鋪的生意不好,大家開始轉行。而且,經營雜貨的人年紀也大了,開始退休。雜貨商會沒辦法維持,把物業賣了。

每年春宴、聖誕,為會員舉辦餐會,會員免費,後來收5元,當時的餐會,收費約每位30元,但我們商會是長期免費招待。商會的經費也慢慢用完了,到了2014年華人雜貨商會正式結束。商會從1962年成立,到2014年結束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説過這個華人雜貨商會,如果沒有聼過,可以到點問頓文化中心看看,一批塑料椅子的後背還寫著“華人雜貨商會”。

當時因爲雜貨商會有錢。我們參加了第一座耆英大廈的籌款。建耆英大廈前,原來計劃是蓋中華會館,但款項屢次籌集不到,後來知道,興建老年公寓,可得到政府資助, 於是就建耆英大廈。在耆英大廈和文化中心之間有個禮堂,屬耆英大廈的地方,剛開始政府並不想負擔建禮堂的費用。我們向政府申請,說華人社區沒有一個集會用的禮堂,請政府幫忙。政府後來答應建禮堂,但負擔禮堂的内部裝修,裝修由我們自己想辦法。我決定雜貨商會捐助所有的桌椅。捐了500張紅色的塑料椅,現在文化中心還在用。

我答應捐椅子,提出了一個條件,要在椅子上寫明由雜貨商會送出。若當初沒有寫上雜貨商會,現在都沒有人知道這個組織的存在。除了椅子還有桌子等其他所有的傢俬都是雜貨商會送出来的。

那時候我們成立了一個“華阜發展有限公司”在9645 – 102 Avenue, Edmonton。計劃是建一間大型餐廳,上下兩層,每層6,500 平方尺,上層能設52席,下層是廚房酒吧,並能設18 桌酒席,China Garden Restaurant 華園大酒樓,有人說,我們要是成立一間銀行來貸款比較容易,當時華阜發展有限公司有位股東叫梁漢榮(Bob Leung) ,他是亞省大學會計科教授,並聯絡了我們公司律師關少彬共同商議籌備華人銀行。

當時說要成立現在的華埠儲蓄貸款會 (Chinatown Credit Union),首要條件要有500個會員户口。我認爲500個不難,我們雜貨商會有170多個會員,加上各自的伴侶、兒女和父母兄弟,何止500人。果然我們很快就組織了500多人申請成立華人銀行。

開始時我們在97街租了一個很舊的舖位。因爲我那時有個實業,本來是做車房的,也租過給KFC (肯德基炸鶏店),他們要拆掉所有的東西裝修。剛好華人銀行成立,我把拆下來的玻璃鐵架搬到華人銀行,重新裝修了一下,建成華人銀行。地址是10209 – 97街,如今會議廳的停車場所在的地方。以前珠城酒樓對面。華人銀行就在1980年成立。

華人獅子會,華人文化社,我都參與他們的成立。後來還有第一座耆英大廈,文化中心,中華會館重建,我都參與負責籌款。後來的中華門,97街墳場的亭子、圖書館和安老院的成立,護理中心我也有參與。從開始到2014年九月左右,我才退休,不再負責社團理事,但中華會館仍聘我為顧問,我能做的,我也樂意幫忙。

(6)Early Chinese Community華僑公所 8:41

VW: 請問華僑公所的功能是什麽?

Mr. Gin:華僑公所是華僑在Edmonton最高法律機關。當時地方法律機構對華人只抓大案子,小事由華人自己解決。所以華僑公所等於是唐人公所,無論是家庭、朋友、生意或雇傭的糾紛,大家都會建議上華僑公所磋商解決。所以華僑公所幫忙解決這些問題。

剛才我說到的過埠新娘,當時還有幾個案件是在華僑公所解決的,有的新娘來到加拿大不願結婚,要回家郷去。我記得我們還處理過幾個這樣的案件,勸告他們和好。

VW: 那就是說華僑公所處理華人一切事物。

Mr. Gin:是的,管理華人的一切事情,那年代公所董事局之成員都是華阜德高望重的。

VW:華人是否一到加拿大就要到華僑公所報到?華僑公所有沒有華僑的檔案?

Mr. Gin:當時的人,只要是華人來到本地,就算是本地人,但沒有什麽檔案記錄,華人社團連註冊都沒有。點問頓的華人社團登記是從80年代才開始,約在1978年賭場善款開始允許大家申請資助,爲了拿到這些資助,社團開始註冊,以前成立社團,起了名字就算了,沒有正式向政府註冊了。我本人經手中華會館和警世鐘的註冊手續。大約在1978年左右,兩年后才有資格申請賭場資助。我們是1980年開始,兩個社團同時拿到資助的。當時合資格的社團就只有這兩個。

WL:警世鐘劇社開始的時候有多少個會員?

Mr. Gin:所有中華會館的成員,同時是警世鐘劇社的會員,當時不用繳會費,我們對全點問頓的華人開放。只要是點問頓的華人就可以參加這兩個組織。沒有說要入會等手續。當時沒有經費,靠大家捐助。大家對華人社團都熱心資助,就像我們到卡加利的華人社團拜訪,我們會捐贈些燈油費。以前的華人社團都掛有一塊黑板,上面寫著善長捐助的細節。大家從黑板的訊息得知誰人曾經來過社團捐贈。大家會捐十元、二十元,當時的十元已經是相當大的金額了。

當年的華僑是相當熱心。當年我第一次参加警世鐘演戲,沒有買票,任由觀衆打賞。票房的收入是有限的。如果任觀衆發心,他們會給一、二十元。我們第一次演長劇,共收到兩千九百多元。當時這筆錢足以買下一間餐館。

一年才演一次,任由觀衆自己決定給多少。大家都很踴躍。排戲期間,黑板已經寫滿捐款訊息,認捐夜宵費的信息,寫滿了整個黑板,多到消費不完。大家對警世鐘演出的響應是那麽的熱烈!不像現在票房這麽冷落。四周小鎮的人也會趕來看。

(7)More Dramatic Club警世鐘劇社 9:34

WL : 警世鐘劇社,誰在教音樂?

Mr. Gin:我來的時候,有位叫陳少鎏,是香港戲班出身,抗日戰爭時期滯留在加拿大不能回去中國。在警世鐘的演出中,他經常擔任文武生,也教唱戲、做手和台步。

WL:當時花旦是不是由男人反串?

Mr. Gin:當時大多是男人演的花旦。不過我來的時候,也有個女演員了。她叫黃蓉芳,在中華會館裏還掛著她的照片,她是唯一的一個女演員,她演花旦。

WL:有定期的活動還是放假有空就來參加?

Mr. Gin:以前警世鐘一年有一次大的演出,一定選在聖誕節當天演。因爲聖誕節所有的餐館都不營業,大家不用上班。如果選其他的日子,不可能成事,大家都要上班。每年的12月25日,演員放假,可以参加演出(平时他們都要上班),觀衆也有空看戲。每年的三、四月已經大家已開始籌備本年度的大戲。基本花上一整年時間來準備,安排在聖誕節時演出。

VW:當年演什麽戯,排練什麽劇目?

Mr. Gin:演過很多,例如《十年一覺揚州夢》等,很多

VW:演出地點在哪裏?

Mr. Gin:開始時是在一間戲院演,後來在97街(101A Avenue)現在遠東旅行社那裏,以前不是現在的樣子,現在中央政府位置以前是唐人街,那個位置的對面有個禮堂,我是直到不久前才知道商場的名字是Moss Hall因爲業主是德國人,所以我們以前一直稱呼是德國禮堂。張勞坤儀女士在歷史檔案中找出這個名字,問我具體位置,我說我不清楚,後來她把具體地址給我看,我才恍然大悟,這個原來就是我們以前上演粵劇的地方。我一直叫那個地方是德國禮堂,具體英文名字是最近才知道的。

這個禮堂以前不是這樣的凹進去,當時就在路邊上,很長的一個禮堂。放電影和演戲劇都在那裏。隨後就在97街夾109 和110 Ave 之間,那個烏克蘭禮堂,當時算是面積很大的地方,我們就在那裏租他們的地方來演戲。之後就比較多選擇在維多利亞高中學校劇場演戲。能去學校劇場,那是很大的進步了。

警世鐘當年有很多大的舞臺佈景幕。一幕幕地掛著,覆蓋整個舞臺。佈景實在太大,很重,一捲捲這麽粗,舊式的演出幕,變換佈景的時候就換幕。佈景包括廟堂,官府和花園等景致。中華會館舊館拆舍的時候沒地方存放,只好丟棄了。

後來文化中心建立,警世鐘的舞臺服裝道具就搬到文化中心,文化中心有個房子專門存放警世鐘的舊物。後來渥太華有個博物館的人來,他們給了我們3000元,當作購買我們的舊物,放置在渥太華博物館裏。當時有個姓陶的唐人陪伴他們來,我不記得他的姓了,可能是姓何的吧!

(8)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華人團體 On Succession 5:54

WL:華僑年紀大,需要後生接棒,您有什麽想法,能吸引這些年輕人?

Mr. Gin: 現在很多社團都是老華僑在經營,我認爲老華僑應該讓青年人接管。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這一輩的老華僑有文化,都受過高等教育。我們父輩的老華僑,連小學都没畢業。我们胜利后來的这批人,大多只有初中水平。50年代來的人,高中畢業的人很少。現在來的移民,每個人都是專上水平。在這裏長大的孩子,我們的後辈,都讀到大學畢業。如果能吸引這些人來華僑社區,應該會越來越好。

WL: 如果有機會的話,您會跟年輕人説些什麽話來鼓勵他們來參與華人社團?

Mr. Gin:要從他们的興趣來吸引他們,如果他們沒有興趣,他很難轉變,一定是要有興趣,他們才會出來做事,不但使為社區做事。在政治上,我們唐人很少參與。華人沒辦法打入主流社會,都是因爲我們華人對政治不大感興趣。像印度、巴基斯坦人這些人對政治感興趣,在國會上的席位比我們多。

我們華人來到加拿大已經有一百多年,不參與政治,社會上發生什麽事都不知道。例如,輕軌鐵路選在唐人街通過的興建提案通過後,我們才知道。提議在唐人街設毒品注射站,我們也不知道,等提議通過了,我們才知道。這是因爲我們沒有華人進入市議會和國會工作,所有這些提案通過後,我們才知道,到那時候想反對也很困難。

(9)Advice to Newcomers能給新移民的忠告 4:09

WL:對來點問頓的新移民,有什麽忠告?

Mr. Gin: 我們剛來這裏,不懂語言、風俗,像來到另一個世界,一切從零開始。沒有資金,只有抱著“勤、儉”這兩字,肯工作,又節省,真的是凴這兩個字,積纍起來,有錢才能供小孩讀書。如果小孩不讀書,就不能找到高尚的職業;只有從事高尚職業,才會擁有社會地位。

我們很幸運,孩子們都大學畢業,能有好的收入,打破我們老華僑的局限。有高深的教育才有好的職業。遺憾的是,華人的孩子對政治不怎麽參與,如果有一班人參政,對打入主流社會,會有很大幫助。

我們做義工,在華僑社會不但要幫助華人,也要把我們的文化打入加拿大多元文化裏,不是只是融合他們的文化,應該將我們文化加入多元文化,變成多元文化的組成之一,這樣才能融入主流社會。

你們現在做的文化工作,最重要是融入主流文化,成爲多元文化的一份子,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希望。